9月10日是第41個教師節。距離深圳千里之外的黔北群山之間,一支來自深圳的 “支教輕騎兵”再次吹響了為愛集結的號角。
由深圳企業家許凌峰牽頭發起,深圳市關愛辦與深圳商報攜手打造的“募師支教”行動,就像一簇永不熄滅的火種,19年以來,一支支志愿者隊伍、1300多名志愿者,足跡踏遍了全國16省57縣,用愛與知識點亮了鄉村孩子的夢想與希望。
▲第37期募師支教志愿者奔赴貴州市遵義市正安縣流渡鎮開啟支教之路
今年金秋,5 位第37期募師支教志愿者,滿載著深圳這座城市的深情牽掛,不畏山路崎嶇,翻山越嶺奔赴遵義市正安縣流渡鎮,為當地 4 所鄉村小學的孩子們點亮求知的明燈。
兩位“00后”志愿者的第一個教師節
“老師,節日快樂!”稚嫩的祝福像一縷陽光,瞬間驅散了晨霧,也溫暖了“00后”志愿者羅琴的心房。她站在講臺上,看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一早的疲憊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暖流在心底蕩漾。
▲羅琴收到的教師節卡片
這位未滿21歲的年輕姑娘,懷揣著對故土的眷戀,放棄了城市優越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母校——林關小學支教。人生中第一個教師節對她來說意義非凡,站在熟悉的校園里,她的目光溫柔地掃過教室里的每一個孩子,其中不少是隔壁鄰居家的娃娃,很多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或是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
“這些孩子就像山間的小樹苗,需要更多的陽光和關愛。”新學期伊始,她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小的心愿,不僅要教給他們知識,更要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守護者,幫助他們建立陽光自信的心態。
▲羅琴在給鄉村的孩子們上課
在村小,每位老師都是身兼數職的“全能選手”,羅琴展示了她密密麻麻的課程表,每周近20節課,比蜿蜒的山路還要緊湊。從清晨到日暮,她的角色在不斷變換,時而化身溫柔的啟蒙者,教學前班的小不點兒唱兒歌;時而變成博學的引路人,為二年級的學生講解古詩意境;課間休息時,她又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大姐姐,帶著大家在操場上奔跑、跳繩、打羽毛球。最讓她欣慰的是,那些曾經羞澀內向的孩子們,現在都學會了分享與關愛,這份成長比任何成績單都更讓她驕傲。
▲課堂上,李敏娟與孩子們互動
另一間教室里,剛從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畢業的李敏娟也在經歷著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從在教案本上一遍又一遍描畫“教師”兩個字的青澀,到如今真切地聽到孩子們用清脆的嗓音喊出“老師好”,這條成長之路充滿了挑戰與感動。
▲林關小學學前班的孩子閱讀繪本
為了讓山里的孩子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位充滿創意的年輕教師從互聯網上搜集了各種生動的圖片和視頻,深圳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北京莊嚴雄偉的天安門廣場、蔚藍的大海、奔馳的高鐵......“這些孩子們眼中的世界,不應該只有大山和田野。”李敏娟說,“我希望能成為他們的‘望遠鏡’,透過這扇小小的窗口,讓他們看到山外的精彩,點燃心中的夢想。”
數學課堂秒變知識“游樂園”
“答對啦!加10分!”村臺小學的數學課瞬間沸騰起來,秒變知識“游樂園”,孩子們興奮地喊著:“李老師的課太有意思了,能學知識,還能贏獎品!”
有著三次支教經驗的李靜,早已是孩子們心中那個最懂他們的“孩子王”。山里的孩子基礎薄弱,有的到了五年級還是背不下乘法口訣表。李靜就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把枯燥乏味的乘法表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數字和公式在孩子們的口中跳躍。黑板上,他精心繪制的思維導圖如雨后彩虹般絢爛多彩,將復雜的數學概念化作清晰的思維路徑。
▲李靜在給孩子們上數學課
這位24歲的志愿者有著獨特的教學節奏,他將40分鐘的課堂精準劃分為兩個精彩部分,前20分鐘是知識的播種,后20分鐘則是智慧的收獲。互動環節中,“火車接龍”“你點我背”等趣味小游戲輪番上陣,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參與,答對題目就能獲得積分,期末還能兌換精美獎品。這些承載著鼓勵的文具獎品,都是李靜從微薄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心意。
村臺小學的教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正安縣坐落在貴州東北部,黔北大婁山脈東麓,村臺村,顧名思義,地形宛如層層疊疊的臺階,海拔較高,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這里的水源全靠天降,干旱時節,停水是家常便飯。
“保障孩子們能吃上熱飯是第一位的。”每當放學鈴聲響起,李靜便和學校其他老師一起,拿起工具,踏上通往山上的小路,檢查維修水管。有時為了解決一個漏水點,他們要在崎嶇的山路上來回奔波數小時。
“我知道支教并不輕松,但一想起自己能做孩子的引路人,就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愿繼續走下去,讓夢想照亮現實。”在這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土地上,李靜用智慧與汗水,為山里娃們搭建起通往廣闊世界的橋梁。
“跨界”志愿者點亮山村課堂
“同學們,我們今天來一堂‘人生理財課’。”24歲的晏敏,在大學里學的是金融學,她在黑板上畫起了“知識財富樹”,樹根是基礎字詞,枝干是修辭手法,果實則是經典課文。
▲晏敏和孩子們交流
作為一名手握金融學文憑的“跨界”志愿者,她早就悄悄考取了教師資格證,在完成論文答辯和畢業典禮后,毅然返回家鄉投身支教。今年是她第二次踏上支教之路,教的是三年級、五年級,每次批改孩子的周記,就像拆盲盒,“孩子們總能給我驚喜,比金融報告里的術語生動多了!”在她眼里,每個漢字都是一枚潛力股,而孩子們的笑臉就是最好的K線圖。
▲王林為孩子們輔導作業
同樣“跨界”的還有王林,帶著應用心理學這項“秘密武器”走進了白石瑞基希望小學。這位曾在咨詢師傾聽都市人煩惱的“心靈捕手”,有著多年從事教育輔導的工作經驗。“分數很重要,但比分數更珍貴的是讓每個孩子發現自己的光。”王林我希望把這些經驗帶給家鄉的孩子們,幫助他們提高成績,爭取更多走出大山的機會。
王林隨身的筆記本里總是記下某個孩子突然綻放的光芒,可能是突然舉手回答問題的勇氣,可能是幫助同學的善意,甚至是畫在作業本邊角的可愛涂鴉。他總是善于抓住每個孩子的閃光點,表揚他們、鼓勵他們,他說:“每顆心靈都值得被看見,每份成長都在發光”。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張妍 劉育鑾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