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品牌活動
- · “感動深圳”—深圳關愛行動推選表彰晚會
- · 中國公益映像節
- · 步步行善
- · 深圳“募師支教”行動
- · 愛心小書桌
- · “愛心無限,電波傳遞”—明星物品慈善拍賣救助活動
- · 幸福人生大講堂
- · 關愛地貧兒童“燃料行動”
- · 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
深圳市關愛辦舉辦“樂齡關懷,重陽敬老”共建共享無障礙城市主題活動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10月22日,一場主題為“樂齡關懷,重陽敬老”共建共享無障礙城市活動在福田區新媒體大廈舉行,現場吸引了30位社區老年人參與。本次活動由深圳市關愛辦主辦,深圳市無障礙城市聯合會承辦,福田區蓮花街道辦事處、深圳獅子會支持,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傳遞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
深圳市殘聯原黨組書記、理事長,深圳市無障礙城市聯合會創會人侯伊莎,深圳市關愛辦專職副主任陳建中,深圳市福田區蓮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呂頌秋,深圳獅子會2023-2024年度會長聶向東,國際獅子會第五憲章區GAT主席、深圳市華獅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張國筠,深圳獅子會2023至2024年度助殘委員會主席蘇健華,深圳市無障礙城市聯合會法人副會長典春麗等出席了活動。
敬老愛老傳美德 重陽慰問暖金秋
活動開始,陳建中在致辭中表示:“‘樂齡關懷,重陽敬老’主題活動是深圳關愛行動在重陽節期間推出的‘例牌’項目。本次活動的主題定為‘共建共享無障礙城市’,希望通過宣傳無障礙環境理念,普及無障礙環境知識,讓更多的市民了解、關注、參與無障礙城市建設,為老年人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安全和方便舒適的社會環境。”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不僅是家庭的“寶”,也是社會的財富。曾經熱血揮灑、青春奉獻的他們,增添的不僅是年齡,還有寶貴的經驗、知識和智慧。關愛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現場,活動主辦方和深圳獅子會為社區老人準備了關愛禮包,侯伊莎、陳建中、呂頌秋、聶向東上臺為社區老人贈送關愛禮包。
當天,蓮花街道康欣社區太極拳輔導站的老年朋友帶來了《太極拳》《功夫扇》表演,充分展現了老年人幸福洋溢、健康自信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
共建無障礙城市 以愛護航出行路
據介紹,2023年5月,市關愛辦聯合深圳市無障礙城市聯合會、北大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福田區蓮花街道辦事處、松禾成長關愛基金會、華獅公益基金會、深圳報業集團發行物流公司等單位舉辦了“2023無障礙城市建設隨手拍公益活動”,通過“隨手拍”無障礙設施,探索建立無障礙設施數據庫,促進各類無障礙場景“可在地、可指引、可避障、可融合”,幫助老年人等有需要人群平等便捷地獲取無障礙設施和交通信息。
活動上,深圳獅子會正式加入“2023無障礙城市建設隨手拍公益活動”。聶向東表示,深圳獅子會將帶動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隨手拍活動,加入扶殘、愛殘、助殘的行列,助力構建出行無障礙、心靈無障礙、生活無障礙的美好深圳。
隨后,典春麗為大家介紹了無障礙設施種類、設計標準等方面的科普知識,提高了老年人對無障礙城市建設的認知,增強了他們對共建無障礙城市建設的參與感。
活動最后,參加活動的領導和嘉賓陪同社區老年朋友,一起徒步至蓮花山公園進行登山活動,同時沿途感受蓮花街道提供的無障礙城市建設帶來的便利。
參加活動的袁秋麗表示:“我已經67歲了,今天參加完重陽節活動,我感到非常溫暖和感動。我之前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知識了解不多,但今天聽了活動講解,讓我學到了很多。”
活動參與者陳楚文表示:“在蓮花街道生活出行還是方便的,特別是紅荔路,這些十字路口都很平坦,而且紅綠燈還有過街音響提示。隨手拍這個活動很有意義,讓我們更加關注身邊無障礙環境建設,也讓每一個人便捷地參與到無障礙城市建設。”
匯聚各方力量 助力老有頤養
深圳關愛行動由市文明委主辦,是全民共同參與,以各種形式奉獻愛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和弘揚城市精神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20年來,關愛行動打造了一大批契合需求、溫暖人心的關愛項目,讓深圳這座城市充滿著人文關懷和社會溫情。
“樂齡關懷”主題系列活動是第二十屆深圳關愛行動組委會重點項目之一,通過廣泛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從心理關愛、文體社交、醫療保健、社區融入、法律援助等方面,為老年人辦實事、做好事、獻愛心,助力老年群體“樂享養老”生活。
深圳關愛行動各成員單位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敬老愛老項目,讓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安享健康幸福晚年。如羅湖區整合照護居家服務項目為3780人次提供健康管理、醫療、護理、康復等一體化居家上門服務,服務的最大年齡為109歲;鹽田區智能養老服務項目為轄區1705位符合條件的老人配置1940臺智能養老設備,實現信息化助老、適老;龍華區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為6.1萬名老年人開展了健康管理體檢;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孝道傳承溫暖千萬家”公益項目傳播溫暖有禮、孝道傳家的理念,吸引8萬人次參與公益學習。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樊怡君 通訊員 呂珊)
編輯:楊敏華